2002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1]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以上思想又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针对国内外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做出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br>
(一)唯物史观论依据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重大发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让位于先进的生产力,如此循环往复,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更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br>
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化作为精神产物的积淀,由于认识和历史的局限产生反映的滞后,出现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作为先进的文化与精神文明同义,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和表现。因此,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有着整合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它是引导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系。世界上各国的差异,各民族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无不体现出文化的差异。先进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拥有先进文明,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br>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中心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79)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直接驱动人的活动的是需要和利益。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人又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人类综合素质高低,成为当今社会能否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3]人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发展史说到底不过是个人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br>
由此可见,江泽民同志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深入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先进文化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与历史创造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r>
(二)社会主要矛盾论依据
众所周知,从1949-1956年,特别是从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从此社会主要矛盾也产生了根本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br>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概括,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怎样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中也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解决,必然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根本任务,提到首要的地位。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也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4]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满足人民需要的思想。只有不断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新的制度,新的国家才能得以巩固。<br>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惩治腐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许多地方,许多人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缓慢,与广大人民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