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意义非常深远。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表示了共产党人要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283)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次提出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P1094-1095)邓小平同志也在党的八大上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3](P217)他还进一步阐述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可以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又提出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党和我国人民10余年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尤其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党的建设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研究。<br>
一、关于概念<br>
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宗旨和任务所作的新概括,是一种外延定义法,即从功能角度对党所作的一种新定义。在逻辑上概念可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在辩证法上可分为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这两对矛盾分别构成一个范畴。概念的定义方法如果是从内涵出发,大致反映结构和本质;如果是从外延出发,大致反映现象和功能。过去我们对共产党的定义一直以内涵定义法为主,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主要强调其本质的阶级性、先进性。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作为非法的革命党所处环境十分恶劣,要流血牺牲,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党要特别强调本质上的纯洁、先进,这样才能保证打赢战争,夺取政权。而夺取政权后,党面对的环境不那么恶劣了,但管理、建设、发展的任务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特别繁重,任务范围扩展了,这将推动从功能、外延上定义党的需要。从本质定义发展到功能定义可能有历史的因素。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曾多次使用过这种方法。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过去内涵定义法对社会主义的规定是公有制,按劳分配。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原来的定义法就有了较大区别,这样目标更具体,更强调了效果。<br>
从内涵上定义和从外延上定义有较大的不同。内涵定义法强调事物的本质,具有纯洁性、准确性、一元化的特点,但也有封闭、收敛的特性;外延定义法强调事物的功能,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多元化的特点,但也有开放、发散的特点。如果只从本质、内涵上理解执政党的地位和要求容易影响党的功能的发挥,容易产生绝对性,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如果只强调外延功能,其无限列举性容易走向泛化,甚至会逐渐远离本质,产生机会主义或庸俗化(表面化)。<br>
一般地说,内涵决定外延,本质决定表象,结构决定功能。这种决定作用是立竿见影、釜底抽薪的。比如腿部关节坏了,腿马上就不能执行走路的功能了。但功能也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这种反作用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仍然会釜底抽薪。比如腿长期不走路,关节就会逐渐僵化,肌肉萎缩,最后甚至坏死,彻底失去走路的功能。革命过程是用改变结构的办法来改变功能,和平演变的过程是用改变功能的办法来改变结构。我们需要全面正确地把握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看到其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的内在统一性,不能用内涵否定外延,也不能用外延否定内涵。既深刻理解其外延上的功能特点,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又牢牢把握其内涵上的本质特点,高度重视由于功能变化可能给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带来的影响。“三个代表”思想新角度的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是转折。<br>
“三个代表”思想中“代表性”和“本体性”的偏正关系。“本体性”是指客观事物的本来属性,“代表性”是指对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三个代表”的涵义时,没有直接说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而是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没有直接说代表先进文化,而是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语法上采用了定语加“的”字结构即偏正结构的表述方法。这种表述强调的不是本体性,而是本体的动态方向,强调代表的是定语后面所定的事物,这与过去理论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代表不等于本体,代表不等于掌握,代表是集中,是抽象,是质变和升华。本体是第一性、基础性的,但并不能直接全面反映本质;代表是第二性、抽象性的,应该是能够全面反映本质的。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生产力是第一性的,是原点;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是飞跃,是生产力的概括和代表,但仍然有初级性,上层建筑则是生产力的高级代表。在这个抽象过程里面,几乎看不到第一性的东西了。列宁曾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的理论意义体现在它的“代表性”上,即体现在党的先进性和它所掌握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而不仅仅是本体目前的状况。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整套概念作为工具、作为“云梯”,就无法完成这样高度的集中过程,就无法从现象攀登到本质,就无法认清“代表性”与“本体性”的关系及其深远意义。<br>
“三个代表”本身有个内部结构。世界上凡是三分法的事物都可以找到一个二分法的内部结构,这是因为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三个代表”中,生产力概念的三个要素: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构成三分法结构,把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合为劳动资料,合为物,生产力便成了人和劳动资料,有机因素与无机因素的二分法结构。在生产力、文化、人民利益的三分法构成中也可以找到一个二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