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习辅导>>理论创新和科学体系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

(2003-09-22 00:00:00) 来自: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
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十分关心和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防和<br> 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创造性<br>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回答了<br> 新形势下国防和军事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是“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和展开。这些思想,开
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卓有建树地坚持、丰富和发展了<br>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指明了方向。<br>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br> 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br> 队,是江泽民同志始终加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江泽民同志指<br> 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强调:“坚持党
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性质,是我们必须始终高度关<br> 注和着力抓好的一个根本问题。”<br>     邓小平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把我军建
设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他强<br> 调,这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为了把这个总目标落实到军<br> 队的全面建设当中去,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江泽民同志提出了<br>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作风优良”的总<br> 要求。这“五句话”言简意赅,涵盖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
内容,概括了战斗力的基本要素,成为实现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
标所必须遵循的行动准绳和纲领。<br>     1993年初,根据我国安全环境和军事斗争任务发生重大变<br> 化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
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技
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br> 志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既坚持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又把握时代变化的特
点及时进行了调整,从毛泽东所讲的要准备“早打、大打、打
核战争”,邓小平强调的要准备“打核威慑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调整到要准备“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
的局部战争”上来,从而明确了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br> 务,也明确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江泽民同志还提出,
要研究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他指出:
“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民战争都是我<br> 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坚持
和创造性地发展人民战争的思想。”<br>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
下,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出现了
一些新的特征。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以后,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未
来战争的客观需要,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br> 伐,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军为主要标志的竞争趋势。在这种
背景下,党中央、中央军委洞察我军建设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
会环境发生的变化,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开
始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时代,科学技术<br> 正在迅猛发展,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军队贯<br> 彻“科技强军”思想,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而作出的正确
抉择。<br>     所谓“科技强军”,就是使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军队建设各<br> 个环节和要素中,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战斗力的全面提高,使我军<br> 现代化水平与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江泽民同志新时期科技
强军战略思想是一个有我军特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不仅为我
军质量建设规定了目标和任务,而且为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明<br> 确了思路和对策。<br>     第一,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br> 为了加快全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1998年4月3日,以<br> 江泽民为主席的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br> 部。这是推动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质量建军、科
技强军,促使我军更好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一项重大措
施。此后,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大力发扬当年我们研制<br> “两弹一星”时那么一种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和协同一致的精<br> 神,推动科技创新、装备创新,努力探索和走出一条投入较少、<br> 效益较高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路子,开创我军武器装备建
设的新局面。<br>     第二,提高官兵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大批适应现代战争需要<br> 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科技强军,人才是关键。没有一大批高<br> 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br> 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江泽民同志极为关注我军
的人才培养状况,指出:“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br> 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他一
再强调要有战略眼光,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吸收和保<br> 留人才。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的新变化,江泽民同
志提出,要加速军队干部职业化的进程,提高军官经济待遇,增
强军队对人才的吸引力。要有一种有效的机制把人才吸引住,并
且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在全军进一步树立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使大批优秀人<br> 才能够脱颖而出。<br>     第三,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走精兵之路。20世纪90年代
以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以质取胜,谋求在多极<br> 化战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成为全
球性军事战略调整的实质。因此,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br> 心是一个“精”字。为此,1992年中央军委再次对全军体制编<br> 制进行了调整精简。十五大之后的3年内,我国又裁军50万。<br> 这次大裁军,使我军的组织结构获得了重大改善,空军、海军、<br> 战略导弹部队进一步发展壮大,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