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被西方某些政要人物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大失败”。我们的队伍中也有一些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疑虑。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的这一挫折?我们认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的“凤凰涅pán@①”,不是“大失败”。<br>
苏东剧变绝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引起的,更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命运。其一,“剧变”中失败的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被实践证明不再具有活力的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对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巩固中起过巨大作用,但后来就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了。其二,苏东国家的执政党把改革变成“改向”,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全盘西化,亲手葬送了社会主义。其三,苏东国家的执政党自身思想建设薄弱,长期忽略抵御“西化”、“分化”的斗争,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分裂,腐败速率惊人,失去民心。这使得“剧变”几乎不遭抵御地进行。因此,苏东剧变绝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使然,相反,它是背离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恶果。<br>
必须指出,在苏东剧变的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迅速崛起,这两大历史现象不是孤立的,这是国际共产主义一次悲壮的扬弃。<br>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始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思想上的艰难扬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正确总结了经验教训,坚持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立足于中国实际,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改革是在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始终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三个有利于”为检验标准,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改革中始终对“西化”和“分化”保持高度警惕,采取科学的战略和策略。党的自身建设也在改革中不断加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我们党的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改革2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一切表明,我国的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变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远远超越了国界,中国特色这一个性与社会主义这一共性如此水乳交融,辩证法的精髓在一个大国如此美丽地展示,其耀眼光芒必然会影响到正在求索中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使他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br>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东剧变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一股逆流,它不代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犹如一只在烈火中更生的凤凰。它战胜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积习,摆脱了把外来模式神圣化的羁绊,努力开创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告别的是山穷水复,迎来的是柳暗花明;它否定了与市场绝不相容的对立的理念系统与社会运行机制系统,改变的是正如马克思所否定的“地域性的”社会主义旧貌,换来的是走向“世界历史性的”社会主义新颜。它的生机与活力,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br>
融入“全球化”与坚持社会主义
刘国银 丁文宏<br>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些同志担心,加入主要由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接轨,我国的经济能否独立存在,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br>
首先,融入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全球化是指货物、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发展。市场经济在不同国家虽然总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但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西方国家对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规则,而不是社会基本制度。如,世贸组织仅管辖政府贸易政策行为,但并不涉及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是什么性质,更没有规定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必须实行私有制。我国入世,需要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企业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这样才能真正与世界经济接轨,但这并不是要改变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因为在世贸组织内,私有制企业之间可以做生意,公有制与私有制企业之间同样可以做生意。<br>
其次,融入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对于处在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加快发展生产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我国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我国只有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去,才能在参与中更好地争得国际社会发言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借鉴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少走弯路,发展得更快一些;才能更好地与各国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大量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现代化进程,从而不丧失机遇,继续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当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但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趋利避害,就会化险为夷,无往而不胜。<br>
再次,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进一步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标志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进一步加深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经济全球化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压迫剥削劳动者的新方式新手段,社会贫富对立日趋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劳资
|